讀書 / 電影心得*使者

使者





「一個人一生中可以有一次的機會,再見一次想見的人。一個人在死去以後,也能夠有唯一的一次機會,可以跟招喚自己的人見面。只是死者無法指名想見誰,只能被動地等人家來點名」


連接死者和生者的橋樑,安排兩方會面的就是這個叫使者的人。



這是「使者」(ツナグ/ Until the Break of Dawn) 的故事鋼骨架構,光看這樣的設想就很吸引人。死後,是我們不知道的世界,我們又何嘗不是常感嘆逝去的親朋好友,並極想再見對方一面呢?為此民間有各式各樣的習俗。不過若你覺得「使者」是部嚴肅、驚悚的小說,那就大錯特錯! 相反的書中五個故事調性都溫馨感人,使者不是想像中披著黑色披風現身的狠腳色,而是你我路上都會看見的高中男生,他面對的四個委託者,其四段故事也不斷在我們生活周遭上演,有每個人都有的對偶像仰慕之情、逝去父母的思念之情、猜測忌妒的友情、癡心等待的愛情、還有使者自己的課題等。這些簡單的故事,透過作者對人性的了解做深刻地刻劃出一有關生死議題的故事。



如果能再見已逝的人一面,你最想見的是誰? 


如果有這樣的機會,何嘗不是再給彼此來不及說的話再一次表達的機會,讓生與死的界線,不再遙不可及。使者這部小說在去年底被翻拍成電影,電影只取才五個故事中的四個故事,沒有為第一段偶像的心得留下篇幅。而電影和小說最大的不同,則是男主角使者步美自己的故事。不同於小說將使者自己的生命議題放在最後,並在最後將前面四個故事作總概括的整理,電影則是將步美的議題貫穿於三段故事之中,讓每個故事都切切地呼應步美自己面對的人生課題。這樣的安排有好有壞,我喜歡小說的安排,小說將步美的觀點放在最後,讓每個委託者能在自己的故事用第一人稱說出觀點,步美則像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旁觀者,除了更了解每段故事每個主角在面對親情、友情、愛情的掙扎,看到最後使者的心得時,也會心一笑的想:雖然是個使者,但許多想法也是個小鬼嘛!






偶像的心得
這是本書最先鋪陳的故事、但這個故事也很可惜地在電影中被捨棄。描述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上班女子,想要再見死去的偶像一面。記得一開始提到生者和死者有其會面的遊戲規則吧,生者和死者都只有一次和彼岸的人見面的機會,可見得這次機會的珍貴和必須謹慎使用之道理。而平庸粉領族,甚至和同事見面都會感到緊張不安的人,怎麼肖想和光鮮亮麗的偶像見面呢? 但有趣的是,女偶像雖知道這個規則,卻欣然地接受這次會面。背後同意的原因是偶像發現:那個女孩可能想死。這樣單純的理由,不得不說這是部很暖心的作品,死亡在這部作品變得不那麼恐怖。




長男的心得親情
電影中最先和死者見面的是這個故事,長男和自己逝去的母親見面,長男是個平常我們生活會看到的大男人,自己背負著許多責任壓力,卻因為不擅言詞關係,和家人的關係很差。導演放在最前面說故事,其實也蠻有道理。雖然是一部想像出來的故事,但和死者見面怎麼說都難以讓觀眾信服,當然這位長男也不能相信天底下有使者這種事! 他有討人厭的中年大叔固執毛病,對這個想法是嗤之以鼻,但在見到自己的母親之後,漸漸打開心防,相同的觀眾會把自身想法投射在角色上,無論是小說作家或電影導演,就利用這個長男的角色,讓觀眾慢慢融入劇情、進而接受使者的存在,甚至最後觀眾也會問自己: 我呢?最想見的是誰? 」如同過程中使者步美一直在詢問自己的。這段小說中還有描寫到次男的老二哲學,蠻有趣的部分,不過電影沒有呈現。




摯友的心得--友情
這段是電影版琢磨最多的部分(都快變成懸疑片了XD),但它的結尾也帶給觀眾最多想像。人世間本來就有許多愛恨情仇,感覺不一定都是正面,總是帶有更多負面如忌妒、心機、膽怯等。即使見了死者、即使明知是最後一面的機會,許多想說的話到了嘴邊仍然說不出口,故事中的嵐就是這樣帶著許多負面情緒的角色,恐怕會帶著後悔過一生。值得一提的是演出嵐這個角色,正是在《告白》也飾演詭異高中生的橋本愛(她好適合正這種陰鬱角色)。在最後情緒崩潰的地方,演得叫人雞皮疙瘩,尤其是伴隨天亮的時刻。





等候者的心情--愛情
這段故事作者沒有用太擺爛的風華雪月,而是給男女最簡單浪漫的邂逅,沒有劈腿、沒有變心 、沒有奇怪的第三者等,男生是個憨直的上班族、女生是單純直率的女孩,但就因為他們對彼此的感情這樣純粹,陰陽兩隔的結果更叫人無奈。很多人應該都可以理解那種膽怯承認愛的人已死去的心情,假裝不提、不想,深怕一說出口,對方就永遠離開。這段故事男生就是這樣的角色,一直到最後一刻都害怕去見已逝去的女友,就怕這次是真的要和對方告別了!




小說最後是使者自己的故事,電影則是利用大量的祖孫閒話家常的場景談論委託者、生死的議題,將最後一段故事整個串連三段親情、友情、愛情的故事。電影的安排,讓祖孫的感情更透徹人心,而小說的安排卻讓每段故事主角的心情轉折,刻畫更生動。使者揹著許多的人生故事,另一個世界我們有許多恣意妄為的想像,書中還是以生者的角度看,如果是死者的角度呢? 生者因見了死者,而可以了然許多事情,但對於死者而言,祂們何去何從、可以無牽掛的升天去嗎? 生者為死者作的禱告、告別式、悼念公演等、甚至書中與死者最後一面的儀式,究竟是否是利用逝去的人,為生者而做的事情呢?作者丟下了許多疑問,而電影則用較正向的說故事方式作結。唯一可以確定的是,故事裡的生者都在這幾段故事裡找到自己的出口。

這部小說讓人毛骨悚然的不是死者,卻是作者能將對人生的愛情、仇恨、膽怯、懷疑、開心等等一點一滴的情緒,累積成這樣好看的作品。用這樣特別的題材說了五段平凡的故事,發人深省。電影和小說都在這裡推薦給大家!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親愛的日籍組員

人客

距離不是問題